首页 > 敬业奉献

王可春:村民眼里的“牛气”书记

2021-08-13 编辑: 乔莉

    王可春,男,汉族,1956年3月出生,经开区泊于镇泊于家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2019年11月入选“最美经区人”,2020年4月入选敬业奉献“威海好人”。

    经区泊于镇泊于家村是一个只有255户村民,却颇有名气的小村。前些年出名是因为村里宗族帮派闹不和,村里很不稳定;这些年则是因为特色乡村休闲游搞得好、村民福利待遇高,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。而这一转变的出现,都源于一位“牛气”的村书记——王可春。

    为民谋福利,是他回村工作的初心

    时光回到2007年,当时的泊于家村是远近闻名的乱村、差村、穷村,村集体不仅一分钱没有,还欠着250万元的外债。面对这样一个“烂摊子”,不少人都避之不及。当镇上找到在外经商多年的王可春时,他皱了皱眉,不是犹豫如何拒绝,而是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家乡的百姓,走上共同富裕之路。从此,他开启了自己的敬业奉献之路。王可春刚回村里的时候,几个大姓互不服气,不少村民也对这个刚从外地回来的新书记并不看好。按照往年,泊于家村的村干部都换得像走马灯,这次不少人也都等着看这位新书记能在这个欠着外债的村待上多久。

    面对眼前这一堆“烂摊子”,王可春并没有退缩。到村后的头一件事,就是把大伙聚集起来,让每个人都说一说村干部有啥毛病,村里未来怎么发展。不久之后,王可春做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举措:在当年春节里,村里给每位村民都发放了过节费,每人至少300元,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党员还额外多发。这不但是泊于家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,也开创了泊于镇的“先河”。这一招,实实在在的稳定了民心,更赢得了民心。

    负债多年的村哪里来的钱为村民发福利呢?回忆起这段往事时,王可春的眼里仿佛泛着光。“当时没敢告诉村民,这钱是我借来的。”当时村里已经穷了许多年,不少人过年过节都舍不得换一件新衣裳,买一份新年货。看到这种情形,王可春的鼻头一酸,他决心,从今年、从现在就要立刻改变大伙儿的生活状况。于是他“东拼西凑”,用尽自己的人脉,彻底把自己的命运与泊于家村的未来绑在一起,为全村借来了这笔福利费,让村民都过上一个幸福年。

    当被问到不怕干不好需要自己还钱的时候,王可春潇洒的摇了摇头:“俺村是镇驻地村,发展优势大得很,只要大家心齐,干点啥都挣钱,我这次回来就是要带领全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。”些许停顿之后,王可春又缓缓说道:“其实我做生意30多年,肯定知道哪有稳赚不赔的买卖?干啥都有风险。真要还不上就得自己掏,我也是想给自己增加点压力,断了自己的后路。”事实证明,这一招的确断了王可春的“后路”,但同时,也为王可春真真正正赢得了支持,切切实实让百姓感受到了这位村书记的为民之心。

    开拓进取,是他带领村民致富的法宝

    要真正改变全村落后的状态,必须从经济发展入手。满腔热血的王可春开始了一条探索之路。面对着村里没技术、没人才的窘境,王可春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工业这条路在泊于家村行不通。通过一遍遍查资料、一趟趟请专家、一遍遍做实验,最终王可春把发展集体经济的目光聚焦到了生态农业上。

    2011年,在王可春的带领下,泊于家村开始集中精力搞采摘园。刚开始,不少村民还存在畏难情绪,不敢放开步子干,王可春便耐心地一点一点向大伙解释,同时把专家和村里种地的老把式请来为村民们做示范。慢慢地,一片片无花果和葡萄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长开来,一个又一个采摘园开始在泊于家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村民们逐渐尝到了发展休闲采摘的甜头,腰包开始鼓了起来。村民王传国说:“当年不少人都想不到这位村书记真能干成事,他确实牛气,是他带领我们看到了希望。”

    看着村民们在蔬菜采摘园内忙碌的身影,王可春又陷入了沉思。“光是采摘、垂钓这些基础功能还不够,生态农业的概念还不够突出。”2015年,王可春远赴浙江嘉兴等蜗牛养殖基地多次考察学习,回村后成立了白玉蜗牛养殖生态基地,新建3处高档冬暖大棚开始引入试养。通过蜗牛养殖,能够实现大棚内蔬菜的良性循环,真正凸显生态特色。对着眼前发展“风生水起”的蜗牛养殖基地,王可春自豪地说到:“俺们这个养殖基地,不光能给村里人创收,还是镇上的教育实践基地,经常有学生们到这儿来参观学习。”

    到今天,泊于家村设有草莓采摘区、葡萄采摘区、有机蔬菜采摘区、休闲垂钓区等多个功能区,日接待游客能力超过1000余人,亩均效益达到8500元以上,直接解决就业50余人,人均年收入达20000余元,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
    以身作则,是他给村民们的表率

    近几年,随着威海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,泊于家村面临着征地和拆迁两大难题。要是放在以前,泊于家村早就“炸了窝”,可这两年,村里无论是修路征地还是民房拆迁,都风平浪静,不起波澜。村民们说:“我们有‘牛气’的书记在,我们跟他走。”

    王可春的家人曾经经营着一家饭店,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,有着30多年的历史。前几年区里要修路,饭店划入了拆迁范围。“说实话,这是我干的第一个买卖,有感情,不舍得拆。可你不拆,哪有底气去动员群众拆?”拆迁动员一开始,王可春就第一个拆了自家的饭店,“两委班子”和党员户紧随其后,在20天内签字拆迁,其他群众也都顺利签了字,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。

    在分享经验时,王可春说:“百姓都有个从众心理,咱先拆了,他们觉得跟着干部走肯定不吃亏,也都跟着拆。这也就是常说的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。”

    除此之外,在调节村里纠纷中,王可春也总是冲在前头。前几年拆迁补偿,让早些年卖了房的村民很“眼红”,他们就想找买房户要一部分补偿金,买房户不答应,闹得厉害了,双方便要“法庭见”,这样的情况有不少。不少人觉得这事交给法律处理就可以了,村里不必趟这趟浑水。但王可春却不这样认为。他先后多次亲自走访,分头做工作。在他一遍又一遍的调解下,几户原本要走官司的买卖户纷纷平息下来,邻里关系又恢复了和谐。

    “村民有啥矛盾纠纷的,咱当干部的还是尽量去帮着解决,撕破脸了打官司上法庭,很可能就成了世仇,为村里稳定埋下了定时炸弹。调解得靠技巧,但更要靠威信,你有威信了,村民就听你的,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好解决。”

    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,是他为全村谋划的未来

    村情稳定了,农民有钱了,生活闲适了,王可春却又开始忙活起来。看着村里的路有些颠簸,王可春便找来了景观设计公司,投资110万元,对村内3条主干路、6000平方米路面进行硬化,安装路灯、壁灯、投光灯30多盏。听说村民觉得村里的文体广场旧了不方便活动,王可春便组织投资71万元,对活动广场重新修整,安置30多件健身器材,新建景观连廊、树池坐凳等景观小品,还增设了儿童游乐园、戏台、四角亭等休闲娱乐设施,既丰富了群众的休闲方式,又方便群众增强身体素质。

    “你看这是我们新搭的戏台子,那边是儿童游乐园…”一介绍起村里的新面貌,王可春就兴奋地停不下来,像是看着自家孩子一般,满脸的欢喜。

    2020年春天,王可春又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春燕合作联社理事长,这一回,他打算领着周边3个村的兄弟一起建设项目,共同发展致富。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“东风”之下,泊于家村持续放大既有优势,与周边的泊南、车家沟、官庄村组建合作联社,连片流转抬田土地200多亩,打造以草莓采摘、高杆月季观赏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生态园;连片整合无花果资源600多亩,打造更高规模的无花果生态采摘园。仅仅2个月的时间,就有20多个大棚拔地而起,待项目全部建成,预计可带动60多名村民转移就业,实现集体增收400多万元。

    走进泊于家村委办公室,一整面的墙上几乎挂满了荣誉,“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”“山东省美丽乡村”“威海市乡村之星”“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”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等等。但王可春带领村民改善生活、发展致富的脚步从未停止。“我们要联合其他三个村的党支部团结起来,把没地方挣钱的村民都拉动起来。”王可春激动地说。在泊于家村的带动之下,越来越多的村庄找到了发展路子,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发展希望,一幅以强带弱、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……